在生活中,“陶瓷”是一個被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詞,因此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個器物的名稱。其實,“陶”和“瓷”雖然是親兄弟,但是出生的時間卻不一樣,中國的陶器生產,至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,瓷器的生產距今也僅有三千多年的歷史。
關于“瓷”字的記載,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,字面解釋說它屬于陶的下一階段,毫不夸張的說,如果沒有制陶術的發明及陶器制作技術不斷改進所取得的經驗,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明的。
既然是先后出現的兩種不同的物件,陶器和瓷器又有什么區別呢?主要有以下幾點。
陶器素燒溫度通常在900到1000℃度之間,瓷器的素燒溫度為1100到1350℃之間,也就是說,在制陶的溫度基礎上再添火加溫,陶就變成了瓷,大宋定窯素燒溫度最高就可達達1340℃。(素燒,就是表面不上釉的作品,直接燒制的方法)
陶器以自然界中普通的黏土為胎,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,以高嶺土作坯,因為如果采用一般的黏土制坯,在燒制溫度達到1200℃時,就會被燒熔為玻璃質,而不是瓷質。大宋定窯的瓷土取材定窯遺址附近,并用保密配方配置。
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層光亮外衣,主要原料是粘土、石英和長石等。陶器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溫釉,因此表面略粗,透氣性好。瓷器表面施有一層高溫釉,表面顯得光滑易清潔。
根據以上這些陶和瓷的區別,我們就能很好的區分一件器物到底是陶,還是瓷,下面再具體總結一下。
陶器:造型一般比較簡單,看起來粗獷、古樸,并且因為燒成溫度低,胚體并未完全燒結,因此陶器的胎質粗疏,用手指或筆輕輕敲擊,聲音“遲鈍”,斷面吸水性強,容易吸水,用金屬可以比較容易在表面劃出劃痕,即使做到再薄也不透光。
瓷器:造型一般比較精致,看起來細膩光潔、優雅,并且因為燒成溫度高,胎體基本燒結,胎質堅固致密,敲擊時聲音清脆,且燒成溫度越高,聲音越清脆。斷面吸水性弱,基本上不會吸水,胎體表面用金屬很難劃出溝痕。瓷器具有半透明的特性,用電筒照射可以透光。
正所謂“蘿卜青菜,各有所愛,”有些人喜歡瓷器,有些人喜歡陶器,現如今,它們各自獨立發展,并逐漸從生活用品轉變為收藏藝術品,特別是定瓷藝術品,更是備受歡迎,這也與大宋定窯提出的“讓藝術融于生活”的口號相吻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