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071年,高麗和北宋重新建交,隨著兩個國家交流的日益頻繁,北宋諸多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相繼傳入高麗,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,是當時產量最多、影響最廣的窯口,與國外交流最為頻繁,因此也對高麗的制瓷工藝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1124年,北宋使臣徐兢出使高麗,回到北宋后,他寫了《宣和奉使高麗圖經》,其中卷三十一《器皿?陶尊》中云:“陶器色之青者,麗人謂之翡色。近年已來,制作工巧,色澤尤佳。酒尊之狀如瓜,上有小蓋,而為荷花、伏鴨之形。復能作碗、碟、桮(杯)、甌、花瓶、湯琖(盞),皆竊仿定器制度。故略而不圖。以酒尊異于他器,特著之。陶爐,狻猊出香亦翡色也,上有蹲獸,下有仰蓮以承之,諸器惟此物最精絕。其余則越州古秘色,汝州新窯器,大概相類……高麗工技至巧,其絕藝悉歸于公……?!?/p>
上面這段話說明,當時的高麗工匠制瓷技術高超,尤其是擅長燒制青瓷,當時北宋的制瓷業在國內外都屬于一流,而高麗青瓷能得到北宋官員盛贊,可見其水準也是一流的。
文中所說的高麗青瓷“皆竊仿定器制度”,其中的“制度”兩個字,應該是指高麗工匠學習定窯的文化內涵、工藝手法等,比如同時期高麗青瓷能夠燒制出比較成熟的刻花、印花之類的盤子、碗等,說明他們已經抓住了定窯的部分精髓。
除此之外,高麗青瓷還博采眾長,吸收了其它窯口的精髓,在宋史《高麗傳》中,記載有宋徽宗時,高麗派出使臣來北宋進貢,其中就有精美的高麗青瓷。高麗使臣在北宋停留期間曾到定窯、越州窯、汝窯等窯口進行參觀,學習陰刻技法、素文胎土等,回國后經過研制,最終形成以翠綠色為本色,以動植物、人物為主的浮雕紋飾,并在以后逐漸發展出黑釉、豆青釉等多種釉色。